人生海海 之珊瑚蟲的人生海海

海洋警訊/人類再不減碳 珊瑚世紀末滅絕 日期:2008/10/27 04:09


〔林嘉琪/台北報導〕「珊瑚礁生態系,將於本世紀末消失!」中研院生物多
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說,人類如果再不行使二氧化碳減量行動,估計到了二○五
○年至二一○○年,大氣層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高達500ppm,屆時時全球溫度將上升攝氏兩
度,珊瑚喪失造礁能力,全球珊瑚礁生態系的功能消滅,人類的食物與生存危機隨即降臨

珊瑚覆蓋率 20年減半

事實上,根據陳昭倫研究團隊與海洋志工從今年初展開的「二○○八國際珊瑚礁年」總體
檢計畫調查發現,二十年前,台灣海域還有高達八成的珊瑚覆蓋率,如今台灣除東部杉原
海域的珊瑚覆蓋率還能維持七十%,人為活動頻繁的綠島和澎湖,珊瑚覆蓋率僅剩不到四
十五%,石鱸、七星斑與鸚哥魚等指標性魚類數量更接近零,只有綠島還能見到海參、櫻
花蝦等種類較多的指標性無脊椎動物,顯示人為活動嚴重干擾珊瑚礁生態的平衡。

指標性生物在珊瑚礁中不但是明星生態角色,也穩定食物鏈循環,包括碎屑食者(櫻花蝦
)、草食者(鸚哥魚 )、肉食者(石斑、海星 )等,指標性魚類大量減少,顯示珊瑚礁功
能的減弱,「此時如果來個大颱風,珊瑚礁生態系可能因為遭受破壞而大瓦解」。

陳昭倫並指出,依據2007年底國際學者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,目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
碳(380ppm ) ,約有二十五%會溶入水中產生碳酸,過多的碳酸會降低水中碳酸根的離
子濃度,阻止與鈣結合沉澱為碳酸鈣的化學反應,海洋酸化使得石珊瑚碳酸鈣造礁作用減
緩或停止。此外,因為全球海水升溫,破壞珊瑚與體內共生藻的共生關係,造成珊瑚白化
危機。

陳昭倫表示,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、海洋酸化,使得石珊瑚碳酸鈣造礁作用減緩或停止
,酸化的海水同時遏阻海螺、蛤、蟹等硬殼生物鈣質骨骼的生成,中斷了生態系裡無脊椎
動物的生存,破壞海洋生態平衡。

陳昭倫說,海洋棲地逐年被嚴重破壞,海域充滿大量塑膠袋、瓶罐與破損魚網,千年不爛
的小吸管卡在幾百公尺深的珊瑚礁上,這些因為文明生活而被製造出來的垃圾,讓海洋消
化不良、珊瑚礁死亡。

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兼副主任鄭明修說,為了搶救海洋,人們需要改變生活習慣
。陳昭倫舉例,如不用免洗筷、少喝瓶裝水、少開車、回收資源、拒食珊瑚礁魚類與龍蝦
等無法人工養殖的生物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此篇新聞,讓我想起另一篇有關公德心的議題,近日侯導演對於九份山城的人為破壞表達關心,而大眾也發現恆春因為海角七號的觀光潮開始顯現人為破壞.沒公德心的人變多,垃圾變多,茂伯的家,友子的家,ㄚ嘉的家,處處垃圾,廢棄跟噪音,恆春人怨聲載道

回到正題,表面上,這篇新聞的重點在於珊瑚礁生態系的威脅,珊瑚礁系處於海洋生態食物鏈的中段之環,常被生物研究人員稱為「海中的熱帶雨林」,是孕育之母.而珊瑚的完整生長,由海洋水質,海洋溫度,海洋酸性所決定,偏偏台灣是屬於高度排放二氧化碳的地區(台灣有名的重油工業),以及排放高於珊瑚蟲與共生藻可忍受的水溫,使得珊瑚大量白化(核能發電廠),更因為台灣人無止盡開發海洋觀光,海底垃圾一堆,潛水客無情踩踏.因此,生態學者疾呼,除了呼籲大眾盡可能的施行減碳政策,更祈禱大眾重視海洋生態.

可是,更深層的病灶呢?追根究底,不是大眾對排放二氧化碳的忽視,也不是台灣重度依賴核能發電,更不是因壯闊的海顏所開發出來的的觀光經濟,而是台灣人絕對"短視"的天性.重視自我實現,重視爽度,重視物質擁有,輕視對大自然的關懷,珊瑚礁能當飯吃嘛?股票漲不漲比較重要,別人的兒子死不完,核廢廠跟掩埋場,建在哪裡都好,就是不要在我家.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[C語言]宣告陣列的大小是0 ???

利用net-snmp 的mib2c,由一個MIB檔產出一個可執行的AgentX 程式

ubuntu 16.04開機遇到 flip_done timed out 的問題